3月5日,由校长娄小娥教授领衔,药学院牵头,集中药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化妆品学院、护理学院、体训部、基础学院联合开发的首门跨学科融合课程《健康维护》正式开课,吸引了来自A24各专业的180余名学生选修。该课程作为学校“三色·三药·三能”“新药科”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点建设项目,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核心内容,旨在为全校新生提升健康科学素养、掌握数字化应用、开展自我健康维护提供知识基础。
课程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整合药学、医学、护理学、营养和运动科学等多领域教学资源,构建九大教学模块,包括“疾病防治”“药物科学应用”“中医养生智慧”“食品营养健康”“医疗器械康复”“化妆品基础知识”“运动健康管理”“健康筛查”及“健康传播”。在教学模式上,课程创新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引入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健康计划制定、现代科技工具操作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慢性病管理、压力干预、有效防老化等实用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开发期间,课程组特别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姒健敏教授领衔的浙江大学教学团队深度参与,并充分借鉴了该团队在防老化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为课程内容筑牢专业根基。同时,教学团队多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围绕各模块内容反复研讨,精心打磨教学细节;组织模拟授课,邀请校外专家现场观摩并点评,不断优化教学流程与方法,力求为学生呈现高质量的《健康维护》课程。
首次课上,校长娄小娥全程参与,并在课后与教学团队共研优化方案。她指出,《健康维护》课程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实施健康中国行动”部署的关键举措,也是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青少年健康干预”要求的直接响应。针对课程建设,娄校长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强化课程导学功能。要系统解析药品、化妆品、食品等全要素对健康维护的作用机制,凸显“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维护特色,同时引导新生关注和学习校内外、线上线下各类健康相关专业课程,搭建专业认知桥梁;二是深化数字化资源整合,每个教学模块要配套推荐经医学验证的健康管理工具及资源平台,培养学生数字化健康管理能力;三是完善教学形态。通过智慧教室录播形成课程资源库,建立“督导反馈+校外专家评议”的动态优化机制。
未来,学校将以《健康维护》课程建设为起点,持续深化跨学科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医药+”课程生态链,进一步夯实“三色·三药·三能”新药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构筑特色育人新高地。

